第二波轮胎价格上涨考验供应链韧性
在2025年4月,中国的轮胎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价格波动。在3月份,超过60家公司密集发布了价格调整通知,第二波涨价悄然开始。玲珑轮胎、赛轮集团等领先企业宣布,从4月21日起将对全钢轮胎(TBR)和半钢轮胎(PCR)产品实施2%-5%的逐步涨价。这一举措标志着原材料成本压力向终端市场的传导已进入加深阶段。
天然橡胶市场的地缘政治博弈已成为这一轮涨价的核心驱动力。缅甸地震导致南泰港口运输停滞,导致RSS3橡胶现货价格超过16,600元/吨,比2024年同期上涨23%。更严重的是,主要产区的橡胶采收季节的到来并未缓解市场的焦虑。机构预测,第二季度橡胶价格可能超过18,000元/吨。这种“供应收缩 + 需求刚性”的矛盾正在重写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
合成橡胶和炭黑市场的联动效应加剧了行业的困境。国际原油价格突破85美元/桶,直接推高了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的生产成本,其与天然橡胶的价格相关系数达到0.87。炭黑巨头卡博特宣布的600-800元/吨的涨价计划,使得轮胎原材料成本指数突破13,500点,同比上涨11.72%。
在原材料价格飙升的背景下,卡车轮胎市场的价格战已接近冰点。22.5英寸主流规格的报价已从2024年的850元/件的峰值下滑至600元区间,公司利润率被压缩至行业警戒线以下。山东一家轮胎公司的负责人透露:"目前的销售价格仅能覆盖原材料和设备的折旧成本,工人的工资依赖于政府补贴来维持就业稳定。"
这场因原材料危机引发的价格冲击本质上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当天然橡胶价格突破16,000元/吨的"心理防线"时,轮胎行业正经历从成本竞争向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级。未来的行业领导者将是能够建立全球原材料采购网络并通过智能制造降低能耗的创新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轮胎价格的波动可能会常态化,而这将成为检验中国轮胎行业20年反击成果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