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PCR市场:TBR趋势逐渐显现
随着中国轮胎行业的崛起,外国品牌的战略收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外国资本在卡车和公共汽车轮胎(TBR)市场的集体撤退到乘用车轮胎(PCR)市场的暗流涌动,由地方企业主导的行业重构正在发生。
然而,在这个看似胜利的本土化进程背后,隐藏着价格体系崩溃、利润空间压缩和市场混乱的深层危机。
1. TBR市场:外国资本撤退后的“无人区”
日本横滨和邓禄普等外国品牌关闭中国TBR工厂,标志着外国资本在这一领域竞争力的彻底丧失。这些曾经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外国公司,在中国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和渠道渗透的双重压力下,悲惨地退出了市场。
然而,外国资本撤退后的TBR市场并没有迎来预期的健康发展。尽管领先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小制造商的野蛮增长导致市场竞争无序。
根据行业研究,国内TBR市场上现存品牌超过200个,同质化产品的价格战异常激烈。一些规格轮胎的利润率已降至3%以下。一家山东轮胎经销商透露:“现在卖一条12R22.5轮胎的利润,还不如十年前卖一条自行车轮胎。”
2. PCR市场:重复TBR路径的技术突破
与TBR市场不同,外资品牌在PCR领域仍然保持着技术话语权。外资轮胎在高端市场占据了很大份额,其创新产品如静音棉胎和自修复轮胎非常受欢迎。然而,地方企业的追赶速度远超预期,正在动摇外资的技术护城河。
3. 行业悖论:去外资化后的增长陷阱
外资撤退暴露出的行业悖论值得警惕:在TBR市场,地方企业在10年内取得了90%的市场份额,但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从15%暴跌至5%以下;在PCR领域,除了顶级巨头,其他轮胎公司正面临中国轮胎品牌的冲击。
更严重的是产业链价值的重构。外资企业的撤退不仅带走了品牌溢价,还带走了上游材料研发和下游服务标准。
尽管地方公司在制造端实现了替代,但在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能力。这种“中间强,两端弱”的产业结构正在将行业锁定在低利润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