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中国工厂正在扩大生产能力
在2025年,中国的半钢轮胎生产能力仍在扩张;不仅中国轮胎企业需要扩张,外国轮胎企业也需要。
01 佳通轮胎华林工厂产能翻倍
2025年4月22日,佳通轮胎华林工厂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首次公示。
据报道,该项目公告的扩建产能为每年46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和11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属于在现有厂区内的改造和扩建。预计扩建项目达到满产后,佳通华林工厂的总子午线轮胎生产能力可达到700万套,其中包括560万条半钢轮胎和140万条全钢轮胎。此外,华林轮胎厂目前的年生产能力为248万条斜胎。
近年来,外国轮胎企业致力于在中国扩张生产能力。中国的2.78亿辆乘用车使得外国公司不可能轻易放弃在中国市场挖掘黄金的机会。从2023年开始,外资轮胎企业持续增加在中国乘用车轮胎领域的投资,投资金额大致超过55亿元人民币。
02 外资轮胎企业集体扩产
2023年在昆山的首次投资来自固特异,投资总额为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亿元),计划产能为260万条新乘用车轮胎。
大陆在安徽工厂第四阶段的总投资为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67亿元),计划到2027年实现年产1800万条乘用车轮胎和轻型卡车轮胎的生产能力。米其林沈阳工厂投资1亿元人民币新增350万条乘用车轮胎。普利司通预计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投资5.62亿元人民币,进一步推动ENLITEN®技术应用于更多轮胎产品线,并扩大高端乘用车轮胎的生产能力。
2024年12月16日,横滨千塘智能工厂开工建设,总投资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该工厂预计于2026年投产,初期年生产能力为900万条轮胎,最终年生产能力为1400万条轮胎。将重点扩大支持新能源汽车和大型高附加值产品的轮胎生产份额。
本月早些时候,库姆霍轮胎南京工厂也发布了轮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文件。从公告内容来看,此次扩建的重点是新能源轮胎的生产能力。预计改造完成后,每年可新增140万条新能源高性能轮胎。当然,并非所有外资轮胎公司都希望在中国扩大生产能力。随着中国轮胎市场竞争的持续升级,外资轮胎公司也因市场份额、需求和成本考虑在中国工厂减产。
03 产能重组是关键
从2023年开始,外资轮胎公司也开始调整卡车轮胎的生产能力,比如关闭工厂,将卡车轮胎生产能力转为乘用车轮胎生产能力。一年后,这种产能调整也扩展到了乘用车轮胎领域。
在2024年,住友橡胶以环保为理由,调整了其长沙工厂部分生产能力。据报道,除了将部分轿车轮胎调整为静音高性能轿车轮胎生产外,住友橡胶的长沙工厂产能调整还计划将工厂的年计划生产能力从2100万降至840万。
对于外资轮胎公司来说,中国的乘用车保有量以及外资榭木几十年来取得的品牌力,确实帮助它们在中国高端乘用车轮胎市场占据了一定份额。然而,随着中国车主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国轮胎厂商不断努力在乘用车轮胎领域增加生产能力和产品。未来市场趋势是否如预期一样,实在难以判断。
目前,已经在配套领域取得成就的外资轮胎公司,仍然可以通过“配套驱动零售”的策略在心中保持一些信心,但对于在中国配套市场中市场份额较小的一些外资轮胎公司而言,保守的生产能力可能是目前的生存之道。